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1911年-1999年)
小肠陈第四代传人陈秀芳 |
清光绪年间,京东三河县陈兆恩、陈世荣父子就曾卖过苏造肉。旧社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劳动人民吃不起,当时他们就用价格低廉的猪下水代替五花肉炖制后,沿街摆摊出售卤煮小肠。到了第三代传人陈玉田从小随父学艺,子承父业,精益求精,把卤煮小肠做得更加地道。陈老爷子制作的卤煮小肠——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经营上又待人和气、童叟无欺,有钱没钱到摊前都能吃上一口儿,落下了一个好人缘。久而久之,陈老爷子的卤煮摊被越来越多的食客认可,并誉送雅号——小肠陈。
小肠陈第四代传人陈秀芳,北京小肠陈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工商管理学士。曾任三届区政协委员,区三八红旗手、巾帼女杰。 |
小肠陈和一位台湾退伍老兵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中段,一处卤煮火烧摊位前,精神矍铄的陈玉田老人和女儿陈秀芳胸前挂着围裙,整天忙碌着招呼客人。几乎每天凌晨三点以后,这里就会聚满了食客。陈师傅所经营的“卤煮小肠“生意在北京堪称一绝,很多人慕名而来,要尝尝这传承多年的“小肠陈”。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市场经济逐渐复苏,陈师傅的日子越过越好,尤其是作为小肠陈第三代传人,能够重操旧业,得以恢复自家生意,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一天,天气比较闷热,不多会便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天气不好,但依然顾客盈门。就在所有人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一辆奥迪轿车突然停在摊位附近。
汽车在当时属于稀罕物,能乘坐得起轿车的,要么是一些外国人和归国华侨,要
么是较早发家的新贵们。轿车缓缓停下,从车里出来一位衣着光鲜的小伙子,直奔小肠陈摊位前,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北京话问道:“这是正宗的北京卤煮吗?”
陈师傅抬头看一眼小伙子,边忙手里的活计边说道:“您呐,不是北京人吧?”
“我是从台湾过来的啦!”小伙子望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难道你就是陈玉田师傅?”
“你认识我?”
“不是,我来之前,北京的领导们已经打过招呼,北京卤煮以陈玉田师傅做的最为地道!所以我们就直奔这里了。”小伙子虽说有些腼腆,但仍然持着怀疑的态度看着陈师傅。
原来,这小伙子是从台湾来的,他是秦先生的司机。这位秦先生原是大陆一位国民党老兵,因历史原因到了台湾。两岸政治生态隔绝几十年,其思乡之情愈浓。幸而后来国家政策发生变化,他才得以在八十高龄“衣锦还乡”。
这次来大陆探亲,北京城市变化很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让他觉得寻亲梦变得极为渺茫。一连数日查询,都没有任何线索。
秦先生百感交集,就让司机带着自己在北京街上随便逛逛,慢慢寻找丢失多年的记忆。走着走着,他忽然想到自己小时候特别爱吃北京卤煮小肠,于是就让司机上前打听一下。他先是就近吃了一份,发现和记忆中的味道完全不一样,认为这不是正宗的北京卤煮。难道北京卤煮失传了?他感到很郁闷。
就在他失望着准备离去之际,一位北京老记者听到此事,告诉他不必绝望,应该先尝一尝小肠陈的手艺之后再作结论。尽管他感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但还是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吩咐司机驱车赶到这里,所以才发生了前文的一幕。
青年司机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陈师傅,并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奥迪轿车,告诉他秦先生就在轿车内,因为他年龄太大,不方便下车。陈师傅本想带上一份“样品”送到车上,交给秦先生品尝。当他听完青年司机的叙述后,已经心中有数。他知道秦先生为什么对自己持着怀疑态度了,估计是之前经历的失望太多,加之自己的形象不似传统厨子那样方面大耳,所以才如此疑虑。
陈玉田师傅动作麻利地从滚烫的大锅里捞出主料,随着手起刀落,片刻之间案板上已是成片儿、成块儿,既干净又齐整,随之以刀当铲儿装入碗中,再淋上醋蒜汁、辣椒油……一股香气直窜肺腑。那叫一个干脆利索。这一系列动作把司机看呆了,这手活儿简直就是一种表演。他心中的疑虑也因此消除大半。司机端着一小份卤煮离去了,陈师傅依然埋头忙着做生意,这会儿,食客们大都从家里出来了,拿着锅碗瓢盆,排起长长的队伍。几张桌子坐满了侃大山、吃卤煮的北京爷们。
没过多久,那位司机满面笑容地快步走来,激动地说:“小肠陈果然名不虚传!”说完折回头打开车门,从车内搀出一位银发飘飘的老人来。这位老人身材高大,穿着简约大方,拄着一根文明棍。原来刚刚司机出来的时候,他坐在车内就有了一股“穿越”的感觉,那股香味早已飘到车内,门口嘈杂热闹的场面,既亲切而又熟悉。等司机端回来一碗冒着热气的卤煮时,他越看越对劲,越闻越觉得香,便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口,顿时香醇满喉。于是,非要下车要一大份小肠。
当他下了车,司机却犯了愁,这小肠陈摊位太小,桌椅不够,到处都是坐着或站着的眼巴巴的食客。秦老爷子年纪大了,在台湾退伍多年,一直经营生意,俨然一位绅士,这个就餐环境实在太差。况且,秦先生这身体,坐在这摇摇晃晃的凳子上,恐怕有点不太合适吧。
秦先生连连说道:“无妨!无妨!”对于他来说,这里最接地气,最能找回记忆。不过话虽这样说,可他实在没地方坐。恐怕这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尴尬吧!社会地位改变,生活方式也早已改变,虽说最原始的方式自然亲切,可也隐隐透露出一些排斥。他就那样鹤立鸡群般地站着。
陈师傅看出了老秦神情不对,连忙招呼伙计给老秦搬一把椅子,毕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总不能站着排队吧。
这时候,司机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给秦先生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然后做出一份特别地道的卤煮送过去。当然,价钱可以给一些。这下,陈师傅有些为难,自己摊点实在太忙了,总不能为了一位食客耽误生意呀!这个时辰正是做生意的大好时机,自己都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还能去照顾一位特殊客人呢?不过话说回来,天南海北,每位顾客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和风俗,来的都是客,做生意就不能慢待任何一位顾客,一定要想方设法照顾好,让客人满意而归,这也是陈家做生意传下来的规矩。
此时,他不禁想起一个故事来——英国首相接待一位小国国王时,吃完饭后,命人端上来一盆洗手水,没想到小国国王以为是“净肠汤”,端起来就给喝了下去。别人都以为英国首相会取笑国王,没想到他突然把小国国王喝剩下的这盆水喝个干净,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原来,他早已了解到,这个小国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吃完饭是要喝一碗水的。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习惯是一种美德。陈师傅想到这儿,立刻安排自己的女儿第四代小肠陈传人陈秀芳,到附近的燕新饭店定一个房间。因为陈雨田退休前一直在燕新饭店制作卤煮,所以饭店的经理十分敬重他,当听说这回事后,马上差人去办。一切安排停当以后,把秦先生接了过去,然后做出一份量足大碗卤煮让司机给送过去。这样的安排既尊重了秦先生的习惯,让他得到某种满足,同时也扩大了自家生意的社会影响。陈玉田忙了整整一下午,晚间快要打烊的时候,发现秦先生早已吃完饭回来,坐在轿车内静静地等候着。司机走过来递上一叠钞票表示感谢。陈师傅将钱数了一下,只留了一碗卤煮的钱,其余的全部退回。青年司机的脸上掠过一丝不解,陈师傅解释道:“因为他和燕新饭店的关系很好,定的房间并未收费,所以自己也不该收。况且,为每一个顾客服务到位,是小肠陈的宗旨。若是多收了钱,内心会不安的。”这时候,秦先生摇下车门,已是满脸泪水。原来吃完卤煮,他一直在静观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越看越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朴实而真诚的陈师傅不但照顾到自己的面子,而且热情贴心的服务让自己感到特别满意,他怎能不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呢?“吃罢小肠陈,遗憾少了一大半。吃了小肠陈,归去后会多一份牵挂。”这是秦先生最后所说的话。就这样,陈玉田这位普通的劳动者,用自己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践行了一个百年老字号始终不变的信条,赢得了顾客们的感动。尽管也许秦先生此去再也不会回来,但小肠陈会在秦先生心里扎根,也会随着他的感动,将“小肠陈”良好的声誉传给台湾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