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草桥东路8号院1号楼202室   电话:8610-87680037    京ICP备13004988号-1  中企动力技术支持

  • 品牌故事

 

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1911年-1999年)

 

 

 

 

 

 

 

 

 

 

小肠陈第四代传人陈秀芳

 

  清光绪年间,京东三河县陈兆恩、陈世荣父子就曾卖过苏造肉。旧社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劳动人民吃不起,当时他们就用价格低廉的猪下水代替五花肉炖制后,沿街摆摊出售卤煮小肠。到了第三代传人陈玉田从小随父学艺,子承父业,精益求精,把卤煮小肠做得更加地道。陈老爷子制作的卤煮小肠——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经营上又待人和气、童叟无欺,有钱没钱到摊前都能吃上一口儿,落下了一个好人缘。久而久之,陈老爷子的卤煮摊被越来越多的食客认可,并誉送雅号——小肠陈。
  1956年公私合营后,小肠陈并入宣武饮食公司——现北京翔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国营饭馆,先是在南城的南横街福顺成饭馆制作卤煮火烧,后调到位于福顺成饭馆斜对面的燕新饭馆内专门制作卤煮火烧,一干就是30多年。当时,陈老爷子精湛的手艺和好人缘使得南横街的燕新饭馆非常有名,加上卤煮的特殊风味和经济实惠的特点,生意异常火爆,每天都有不少人光顾。当时只是晚上饭口营业,可下午三、四点钟就有人拿着锅、盆到店门口排队。其中有远道而来的食客,也有近道的邻里街坊,成为当时南城一景儿。
  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当时已近古稀之年,尚未有人接班。《北京晚报》的一名记者曾发专访谈卤煮小肠这一北京名优小吃品种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呼吁培养接班人,使这一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不致失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一时间,来了不少人学艺,但最终因制作卤煮小肠脏、累、热、苦,几个徒弟都没能留住。小肠陈——陈玉田不得不在国营餐馆干到75岁才退休,退休后陈家的卤煮小肠也面临绝境。陈玉田办了退休手续隐居家中,但也担心这一名吃从此消失而导致终身遗憾。1989年,第四代传人陈秀芳也不甘心家传的卤煮小肠就此消声匿迹,毅然辞掉国营铁饭碗,接过传承的重任,在南横街中段租用了一间门脸房,重新领取了营业执照,亮出了小肠陈的牌子。使小肠陈卤煮火烧这一名吃得以传承和发展。小小的店铺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生意很是红火。

 

 

  小肠陈第四代传人陈秀芳,北京小肠陈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工商管理学士。曾任三届区政协委员,区三八红旗手、巾帼女杰。
  早年,陈秀芳随第三代传人、老父亲陈玉田学艺,从陈玉田那里得到了真传。改革开放,陈秀芳为保住卤煮小肠这一京城名吃,使小肠陈得以传承并发展下去,开始了拼搏创业。她所经营的小肠陈在民营企业中,首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她创新的卤煮火锅被原内贸部评定为“中国名菜”;企业连年被评为区“双信单位”、北京市“守信企业”、“文明单位”,获“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中国特色风味餐厅”、“中国餐饮名店”的荣誉和北京市“最受市民喜爱的餐馆”;2007年,小肠陈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2011年第二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小肠陈卤煮火烧制作技艺”获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肠陈成为京城老字号饮食企业的一个绿色品牌。
  为使百年传统烹饪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陈秀芳决心走连锁发展之路。1992年注册了小肠陈商标。1996年注册成立了“北京小肠陈饭庄”。经营品种也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她经过潜心钻研,根据色香味俱全、营养合理搭配、风味独特、卫生健康的原则,先后开发出了以肠为主料,搭配心、肝、肚、白肉等不同原料的卤煮什锦火锅、卤煮砂锅和下水风味菜肴,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菜品系列和经营特色。2006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小肠陈改制成北京小肠陈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直营店的连锁餐饮企业。为小肠陈逐渐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肠陈取得的成功,源于陈秀芳的人格魅力,她不仅继承了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老先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优秀品质,更继承了小肠陈历代传人“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朴素经营理念。时至今日小肠陈的经营管理思想中无不渗透着陈秀芳集几代传人经验的经营理念。陈秀芳思想中始终坚持,小肠陈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责任。她秉承诚信仁和、童叟无欺的老传统,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创新发展,在京城老字号中独树一帜。她以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以顾客满意度为企业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不断构建和谐环境的超前理念,得到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小肠陈和一位台湾退伍老兵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中段,一处卤煮火烧摊位前,精神矍铄的陈玉田老人和女儿陈秀芳胸前挂着围裙,整天忙碌着招呼客人。几乎每天凌晨三点以后,这里就会聚满了食客。陈师傅所经营的“卤煮小肠“生意在北京堪称一绝,很多人慕名而来,要尝尝这传承多年的“小肠陈”。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市场经济逐渐复苏,陈师傅的日子越过越好,尤其是作为小肠陈第三代传人,能够重操旧业,得以恢复自家生意,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一天,天气比较闷热,不多会便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天气不好,但依然顾客盈门。就在所有人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一辆奥迪轿车突然停在摊位附近。

汽车在当时属于稀罕物,能乘坐得起轿车的,要么是一些外国人和归国华侨,要

么是较早发家的新贵们。轿车缓缓停下,从车里出来一位衣着光鲜的小伙子,直奔小肠陈摊位前,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北京话问道:“这是正宗的北京卤煮吗?”

  陈师傅抬头看一眼小伙子,边忙手里的活计边说道:“您呐,不是北京人吧?”
  “我是从台湾过来的啦!”小伙子望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难道你就是陈玉田师傅?”
  “你认识我?”
  “不是,我来之前,北京的领导们已经打过招呼,北京卤煮以陈玉田师傅做的最为地道!所以我们就直奔这里了。”小伙子虽说有些腼腆,但仍然持着怀疑的态度看着陈师傅。
  原来,这小伙子是从台湾来的,他是秦先生的司机。这位秦先生原是大陆一位国民党老兵,因历史原因到了台湾。两岸政治生态隔绝几十年,其思乡之情愈浓。幸而后来国家政策发生变化,他才得以在八十高龄“衣锦还乡”。
  这次来大陆探亲,北京城市变化很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让他觉得寻亲梦变得极为渺茫。一连数日查询,都没有任何线索。
  秦先生百感交集,就让司机带着自己在北京街上随便逛逛,慢慢寻找丢失多年的记忆。走着走着,他忽然想到自己小时候特别爱吃北京卤煮小肠,于是就让司机上前打听一下。他先是就近吃了一份,发现和记忆中的味道完全不一样,认为这不是正宗的北京卤煮。难道北京卤煮失传了?他感到很郁闷。
  就在他失望着准备离去之际,一位北京老记者听到此事,告诉他不必绝望,应该先尝一尝小肠陈的手艺之后再作结论。尽管他感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但还是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吩咐司机驱车赶到这里,所以才发生了前文的一幕。
  青年司机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陈师傅,并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奥迪轿车,告诉他秦先生就在轿车内,因为他年龄太大,不方便下车。陈师傅本想带上一份“样品”送到车上,交给秦先生品尝。当他听完青年司机的叙述后,已经心中有数。他知道秦先生为什么对自己持着怀疑态度了,估计是之前经历的失望太多,加之自己的形象不似传统厨子那样方面大耳,所以才如此疑虑。
  陈玉田师傅动作麻利地从滚烫的大锅里捞出主料,随着手起刀落,片刻之间案板上已是成片儿、成块儿,既干净又齐整,随之以刀当铲儿装入碗中,再淋上醋蒜汁、辣椒油……一股香气直窜肺腑。那叫一个干脆利索。这一系列动作把司机看呆了,这手活儿简直就是一种表演。他心中的疑虑也因此消除大半。司机端着一小份卤煮离去了,陈师傅依然埋头忙着做生意,这会儿,食客们大都从家里出来了,拿着锅碗瓢盆,排起长长的队伍。几张桌子坐满了侃大山、吃卤煮的北京爷们。
  没过多久,那位司机满面笑容地快步走来,激动地说:“小肠陈果然名不虚传!”说完折回头打开车门,从车内搀出一位银发飘飘的老人来。这位老人身材高大,穿着简约大方,拄着一根文明棍。原来刚刚司机出来的时候,他坐在车内就有了一股“穿越”的感觉,那股香味早已飘到车内,门口嘈杂热闹的场面,既亲切而又熟悉。等司机端回来一碗冒着热气的卤煮时,他越看越对劲,越闻越觉得香,便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口,顿时香醇满喉。于是,非要下车要一大份小肠。
当他下了车,司机却犯了愁,这小肠陈摊位太小,桌椅不够,到处都是坐着或站着的眼巴巴的食客。秦老爷子年纪大了,在台湾退伍多年,一直经营生意,俨然一位绅士,这个就餐环境实在太差。况且,秦先生这身体,坐在这摇摇晃晃的凳子上,恐怕有点不太合适吧。
  秦先生连连说道:“无妨!无妨!”对于他来说,这里最接地气,最能找回记忆。不过话虽这样说,可他实在没地方坐。恐怕这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尴尬吧!社会地位改变,生活方式也早已改变,虽说最原始的方式自然亲切,可也隐隐透露出一些排斥。他就那样鹤立鸡群般地站着。
  陈师傅看出了老秦神情不对,连忙招呼伙计给老秦搬一把椅子,毕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总不能站着排队吧。
  这时候,司机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给秦先生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然后做出一份特别地道的卤煮送过去。当然,价钱可以给一些。这下,陈师傅有些为难,自己摊点实在太忙了,总不能为了一位食客耽误生意呀!这个时辰正是做生意的大好时机,自己都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还能去照顾一位特殊客人呢?不过话说回来,天南海北,每位顾客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和风俗,来的都是客,做生意就不能慢待任何一位顾客,一定要想方设法照顾好,让客人满意而归,这也是陈家做生意传下来的规矩。
  此时,他不禁想起一个故事来——英国首相接待一位小国国王时,吃完饭后,命人端上来一盆洗手水,没想到小国国王以为是“净肠汤”,端起来就给喝了下去。别人都以为英国首相会取笑国王,没想到他突然把小国国王喝剩下的这盆水喝个干净,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原来,他早已了解到,这个小国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吃完饭是要喝一碗水的。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习惯是一种美德。陈师傅想到这儿,立刻安排自己的女儿第四代小肠陈传人陈秀芳,到附近的燕新饭店定一个房间。因为陈雨田退休前一直在燕新饭店制作卤煮,所以饭店的经理十分敬重他,当听说这回事后,马上差人去办。一切安排停当以后,把秦先生接了过去,然后做出一份量足大碗卤煮让司机给送过去。这样的安排既尊重了秦先生的习惯,让他得到某种满足,同时也扩大了自家生意的社会影响。陈玉田忙了整整一下午,晚间快要打烊的时候,发现秦先生早已吃完饭回来,坐在轿车内静静地等候着。司机走过来递上一叠钞票表示感谢。陈师傅将钱数了一下,只留了一碗卤煮的钱,其余的全部退回。青年司机的脸上掠过一丝不解,陈师傅解释道:“因为他和燕新饭店的关系很好,定的房间并未收费,所以自己也不该收。况且,为每一个顾客服务到位,是小肠陈的宗旨。若是多收了钱,内心会不安的。”这时候,秦先生摇下车门,已是满脸泪水。原来吃完卤煮,他一直在静观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越看越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朴实而真诚的陈师傅不但照顾到自己的面子,而且热情贴心的服务让自己感到特别满意,他怎能不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呢?“吃罢小肠陈,遗憾少了一大半。吃了小肠陈,归去后会多一份牵挂。”这是秦先生最后所说的话。就这样,陈玉田这位普通的劳动者,用自己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践行了一个百年老字号始终不变的信条,赢得了顾客们的感动。尽管也许秦先生此去再也不会回来,但小肠陈会在秦先生心里扎根,也会随着他的感动,将“小肠陈”良好的声誉传给台湾同胞。